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回望党领导人民在生命科学领域开拓奋进的光辉历程,大力弘扬党领导下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服务人民的宝贵精神,进一步鼓舞和激励广大师生争做生命科学前沿的探索者、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科技自立自强的奋斗者、崇高科学精神的传承者,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红色基因”党员宣讲团推出“党史中的生命科学史”主题微宣讲系列。今天推送第六期《赤心筑核酸丰碑,忠魂映科技征程——记中国核酸生化开拓者王德宝》。
主讲人介绍:
张静茹,女,汉族,预备党员,2024级生物学硕士,2023年获国家励志奖学金,2024年获优秀团员。
主讲原文:
大家好!我今天宣讲的题目是《赤心筑核酸丰碑,忠魂映科技征程——记中国核酸生化开拓者王德宝》
这次的宣讲我想带大家走近一位在生命科学领域为党和国家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中国著名生物化学家王德宝先生。当我们在实验室操作 PCR 仪时,当我们研读基因编辑文献时,或许很少想到,半个多世纪前有这样一位科学家,在漏雨的实验室里用算盘计算分子结构,在搪瓷盆中完成核酸合成实验,为中国生命科学撑起了一片天。
1954年的中国,刚刚从战争的废墟中站起,百废待兴。就在这一年,一位在国外已崭露头角的青年科学家,放弃了优渥的科研条件,毅然踏上归国的航船。他就是王德宝,一位怀揣着"科学报国"理想的共产党员。回到祖国的王德宝,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工作。当时的实验室,没有先进的仪器,没有充足的资料,甚至连基本的实验条件都难以保障。但他没有丝毫退缩,而是以共产党人特有的坚韧和开拓精神,开始了我国核酸生化领域的拓荒之旅。
"那时候,实验室的条件有多艰苦?"我曾查阅过一些资料,看到这样的记载:没有现成的核酸研究设备,王德宝就带着团队自己动手制作;没有足够的实验材料,他就多方协调,甚至亲自到工厂、农村搜集。就在这样的条件下,1954年,他率先创建了核酸研究组;1961年,又推动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核酸研究室。 这个研究室的建立,意义非同小可。
它不仅是一个科研平台的诞生,更是我国在核酸生化领域迈出的关键一步。从此,中国的核酸研究摆脱了零散状态,走上了系统发展的道路。就像在荒漠中开垦出一片沃土,王德宝为我国核酸事业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在王德宝的科研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就,当属领导并参与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tRNA)。这项研究,耗时13年,凝聚了无数科研工作者的心血。1968年,研究正式启动。当时的国际环境对我国科研工作十分不利,技术封锁、资料匮乏,重重困难摆在王德宝和他的团队面前。但他们没有被吓倒,而是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信念,开启了这场科学攻坚战。
"13年,4700多个日日夜夜,他们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我在查阅资料时,看到这样一个细节:在实验最紧张的阶段,王德宝常常吃住在实验室,和年轻科研人员一起分析数据、讨论方案,困了就趴在桌子上睡一会儿。就是在这样的坚持下,他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1981年11月20日,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就在这一天,人工合成的酵母丙氨酸tRNA成功展现出生物活性!这一成果,使我国人工合成生物大分子的研究跃居世界领先地位,为党和国家赢得了荣誉。该研究先后获得1984年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第三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殊荣。
当有人问起王德宝成功的秘诀时,他总是说:"是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我们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句话,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他亲身经历的感悟。从项目立项到资源调配,党组织始终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可以说,这项科研奇迹的背后,是党的坚强领导,是无数科研工作者的无私奉献。
王德宝深知,科研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始终将培养下一代科研工作者视为自己的重要使命。 在复旦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的讲台上,常常能看到王德宝的身影。他开设核酸专题课程,将自己的科研经验和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王老师的课,深入浅出,总能把复杂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这是学生们对他的评价。在课堂上,他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爱国情怀。 除了高校教学,王德宝在研究所里也倾注了大量心血培养年轻人。他亲自为研究生和新分配的科研人员讲解核酸研究的基础知识和前沿动态,指导他们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数据。据统计,他先后招收了8名博士生和16名硕士生,这些学生后来大多成为高校、科研机构的学术骨干。更值得一提的是,王德宝主持编写了《核酸:结构、功能与合成》上下册系列丛书。这部著作凝聚了他多年的科研经验和学术思考,成为我国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重要参考书籍。许多科研工作者在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时,都曾提到这部著作对他们的深远影响。
晚年的王德宝,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心系我国核酸生化领域的国际地位。他以共产党员的开阔视野,积极推动中外学术交流,将我国的核酸研究成果推向世界。1982-1984年,王德宝先后在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所作学术报告。在演讲中,他系统介绍了我国在核酸研究,尤其是人工合成tRNA方面的成果,展示了中国科研工作者的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他的报告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为我国科研人员与国外同行建立合作关系搭建了桥梁。 同时,王德宝也积极邀请国外知名专家来华交流。他利用自己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促成了多场中外核酸学术研讨会的召开。这些活动为国内科研人员提供了与国际顶尖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国际前沿动态。
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王德宝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他从不隐瞒我国科研工作中面临的困难,也不夸大取得的成果,而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展现中国科研工作者的严谨和担当。这种态度,赢得了国际同行的尊重,也为我国科研事业的国际化发展树立了良好形象。
王德宝的一生,是科研报国的一生,是践行共产党员初心使命的一生。他的事迹和精神,成为党史中生命科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
今天,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王德宝走过的路,我们能从中汲取到什么?是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从毅然回国投身建设,到始终将国家需求作为科研方向,王德宝用行动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是攻坚克难的科研精神。在人工合成tRNA的13年里,面对无数困难却从未退缩,这种勇于创新、坚持不懈的精神,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是甘为人梯的育人情怀。王德宝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和投入,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远见卓识和责任担当。 是胸怀天下的国际视野。在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中展现出的开放包容态度,为我们树立了典范。
同学们,当我们今天享受着生命科学发展带来的成果时,我们不能忘记像王德宝这样的科学家,是他们用青春和热血,为我国生命科学事业奠定了基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传承他们的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投身到科技创新的伟大事业中去。让我们以王德宝先生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生命科学的道路上勇攀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学习感悟:
作为本次宣讲的主讲人,重温王德宝先生的事迹,我的内心始终涌动着滚烫的感动。整理资料时,那些泛黄的记录让我数次驻足 —— 漏雨的实验室里,他带着团队用自制设备摸索前行;13年攻坚路上,他与年轻人同吃同住,困了就趴在桌上小憩。这些细节让我明白,“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 tRNA”的奇迹,从来不是偶然,而是老一辈科学家用信念与坚守垒起的丰碑。
宣讲中,当我讲到他放弃国外优渥条件毅然归国,讲到他说“是党的领导让我们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时,我深知:王德宝先生留下的不仅是科研成果,更是“科学报国”的精神火种。他培养的34名研究生、编写的《核酸:结构、功能与合成》,恰是这种精神的延续。这场宣讲于我而言,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作为新时代的科研学子,我愈发懂得:实验室里的每一次操作、文献中的每一处批注,都应连着家国。王德宝先生用一生践行的初心,终将在我们这代人手中,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