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回望党领导人民在生命科学领域开拓奋进的光辉历程,大力弘扬党领导下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服务人民的宝贵精神,进一步鼓舞和激励广大师生争做生命科学前沿的探索者、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科技自立自强的奋斗者、崇高科学精神的传承者,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红色基因”党员宣讲团推出“党史中的生命科学史”主题微宣讲系列。今天推送第一期《青春作饮,祖国为壤,科技之花代代绽放》。
主讲人介绍:
夏钰函,女,汉族,2024级生物技术与工程硕士,荣获必赢net.95校友亲和使者称号。
主讲原文:
大家好!今天,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给大家讲述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中国现代生物化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王应睐的故事。他的人生轨迹和科研成就,不仅彰显了个人对科学的卓越贡献,更深刻体现了党的伟大领导与生命科学研究之间的紧密联系,为当代科研工作者树立了不朽的榜样,激励我们以科研报国为己任,砥砺前行。
王应睐 1907 年出生于福建厦门。1929 年大学毕业后,他便远渡重洋,赴英深造,最终获得了英国利物浦大学的博士学位。1945 年,王应涞回到了祖国,积极投身于生物化学的教学科研工作,为国家培养了最早一批生物化学专业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王应涞在党的引领下,毅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生活待遇,决然投身于新中国的科研事业建设,1958 年,王应涞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党的领导下,王应涞将个人的科研追求融入国家发展的宏大蓝图之中。他敏锐地察觉到新中国在生物化学领域的巨大潜力与迫切需求,积极投身到这一新兴学科的建设中来。他刻苦钻研、夜以继日,为了获取精确的实验数据,常常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甚至连节假日都无暇顾及。他带领着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研难关,为我国生物化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学科的进步,也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为中国生物化学的崛起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他的付出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认可,1955 年,他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8 年,王应涞来到上海,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并担任所长。他凭借远见卓识,提出将人工合成蛋白质作为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这一决策极具前瞻性,为我国在蛋白质化学领域的研究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1965 年,王应涞带领团队成功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研壮举。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蛋白质,标志着我国在生命科学领域迈入了世界领先水平。这一成果在医学领域更是具有深远的意义。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药物,而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数据显示,全球 20 - 79 岁成人糖尿病患者约 5.89 亿,占该年龄段总人口数的 11.1%;中国 20 - 79 岁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为 10.6%,患病人数达到 1.41 亿。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成功,为糖尿病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提供了更纯净、更稳定且更安全的胰岛素来源,相较于从动物胰腺中提取的胰岛素,人工合成胰岛素能更好地匹配人体需求,减少了因动物胰岛素与人类胰岛素结构差异而引发的免疫反应,使患者在使用过程中更安全、副作用更小。同时,这一成果也推动了糖尿病治疗的精准化,促使研究人员深入研究人体内胰岛素的作用机制和糖尿病的病理生理,为开发新型降糖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王应涞的科研成就和精神,不仅是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和创新,更是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奉献,是党史与生命科学研究史紧密结合的生动体现。党史是我们党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奋斗史,也是无数像王应涞这样的优秀党员在各自的领域中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不懈努力的光辉历程。
在生命科学领域,一代代科学家如接力赛跑般,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人类福祉砥砺前行。
20 世纪上半叶,国家积贫积弱,贝时璋于1903年生于浙江镇海,1921 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医预科,1928 年获德国土滨根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在 20 世纪 20 - 30 年代,他开启细胞重建研究,在 30 年代发现细胞重建现象,创建 “细胞重建学说”,为生命科学打开新视野。70 年代后,他投身细胞重建多领域研究,参与创建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任中科大生物物理系主任,为中国生物物理奠基。
改革开放后,国家发展进入新阶段,黄志伟于 1973 年出生。他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4 年首次揭示艾滋病病毒毒性因子结构,2019 年揭示 T 细胞受体和共受体功能复合物分子机制,为免疫学、艾滋病研究添关键成果。
这些科学家的贡献跨越不同年代,推动生命科学进步。他们的坚韧、专注、奉献,是我们前行的灯塔。作为新时代科研工作者,我们应传承他们的精神,在党的引领下,将个人事业与国家发展结合,勇攀高峰,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当代科研工作者,我们肩负着推动科技进步、服务国家发展的重要责任。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我们应传承和弘扬王应涞等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勇于探索未知,敢于挑战极限,不断攀登科学高峰。我们要以创新为引领,加强科研攻关,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为提高我国的科技竞争力贡献力量。我们要紧密围绕国家的战略需求,将个人的科研事业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在医学领域,努力攻克重大疾病的防治难题,为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贡献力量;在农业领域,致力于作物品质的提升和产量的增加,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在环境保护方面,探索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修复,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让我们一起向王应涞同志学习,在党的领导下,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执着的追求,积极投身到科研事业中去。我们要勇于探索未知,敢于挑战极限,不断攀登科学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谢谢大家!
学习感悟:
我在 “党史中的生命科学史” 活动中,触摸到了历史与科学交织的温度,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撰写稿件时,王应睐等生物学家的生平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 他们如同暗夜中的星辰,在物资匮乏、设备简陋的岁月里,以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寻为笔,以炽热的爱国情怀为墨,在新中国的生命科学版图上勾勒出浓墨重彩的一笔。当读到王应睐带领团队攻克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一世界难题时,我深深震撼于党的高瞻远瞩为科研筑牢根基,感动于科学家们将个人理想熔铸于国家发展的磅礴信念。
站在博物馆录制视频宣讲的那一刻,斑驳的展柜与陈列的史料仿佛化作时光隧道。我每讲述一个故事,都像是在与历史深处的奋斗者击掌相和,肩头的使命感愈发沉重。这次活动不仅是知识的汲取,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我读懂了,党的光辉始终照亮着科学探索的征途,而科学家们的精神火炬,也将由我们新时代青年高举,在学习与实践中迸发新的光芒,为祖国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