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赢net.95
党建活动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 首页 >> 党建思政 >> 党建活动 >> 正文
必赢net.95“红色基因”党员宣讲团开展“党史中的生命科学史”系列微宣讲活动(二)
发布时间:2025-07-06      作者:    点击:[]    分享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回望党领导人民在生命科学领域开拓奋进的光辉历程,大力弘扬党领导下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服务人民的宝贵精神,进一步鼓舞和激励广大师生争做生命科学前沿的探索者、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科技自立自强的奋斗者、崇高科学精神的传承者,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红色基因党员宣讲团推出党史中的生命科学史主题微宣讲系列。今天推送第二期《执遗传之笔,书红色丹心——谈家桢的家国情怀》。

主讲人介绍:

闫玫霖,女,汉族,2023级生物技术与工程专业硕士,2024获校级一等奖学金,2025荣获党建工作站优秀学生干部。

主讲原文:

大家好!我今天宣讲的题目是《执遗传之笔,书红色丹心——谈家桢的家国情怀》。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位伟大科学家的世界,他就是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谈家桢先生。谈家桢先生的一生,不仅是一部追求科学真理的奋斗史,更是一段与中国共产党紧密相连、为国家和人民不懈奉献的壮丽篇章。

谈家桢于1909年出生在浙江慈溪。那时,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正饱受列强欺凌,被斥为“东亚病夫”。但童年时期的谈家桢,在新思想的熏陶下,心中早早便种下了科学的种子,对遗传学充满了浓厚的向往。当时,遗传学在中国尚处于萌芽阶段,年轻的谈家桢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对遗传学的热爱,逐渐积蓄起为遗传学事业奋斗的热情。

1934年,谈家桢凭借在燕京大学与导师联名发表的论文,获得了前往美国加州理工大学摩尔根实验室深造的机会。在那里,他如鱼得水,展现出了卓越的科研天赋。在攻读博士学位和博士后的三年时间里,他单独或与导师及同事合作发表了十余篇极具影响力的论文,在国际遗传学领域崭露头角。导师杜布赞斯基对他十分欣赏,极力挽留他留在美国发展,承诺他将拥有优渥的科研条件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谈家桢心中始终怀揣着“科学救国”的坚定信念,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导师的好意,坚定地说:“我,是属于中国的。”1937年,他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就任浙江大学生物系教授,开启了他在中国遗传学领域的耕耘之路。

回国后,谈家桢面临着极为艰苦的环境。当时国内抗战形势严峻,浙江大学被迫西迁,生物系最终迁至湄潭的一个破旧祠堂。这里没有电灯、自来水和恒温箱,实验条件极其简陋。但谈家桢没有被困难打倒,“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理念在他心中反而更加坚定。他白天带领学生在野外采集标本,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做研究。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谈家桢依然坚持不懈地进行科研工作。1944年,他发现了轰动全球的瓢虫色斑变异的镶嵌显性现象,首次提出镶嵌显性遗传,填补了人们对遗传规律的新认知,为现代综合进化理论提供了重要论据。同时,他还培养出了盛祖嘉、施履吉、徐道觉和刘祖洞四位泰斗级人才,为中国遗传学事业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这些学生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中国遗传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谈家桢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当时中国遗传学界受苏联米丘林学派影响较大,该学派强调外部环境对育种的决定作用,而谈家桢坚持孟德尔、摩尔根的理论,认为遗传的内部因素起着关键作用,这使他在学界承受了巨大压力。19563月,毛泽东在青岛主持中央工作会议,特意指名要见谈家桢。毛泽东紧紧握住谈家桢的手,亲切地说:“哦,你就是遗传学家谈先生、谈教授啊,久仰喽!”入座后,毛泽东开门见山征求谈家桢对“双百”方针和遗传学研究与教育工作的意见,并表态:“你们的青岛会议开得很好嘛!要坚持真理,不要怕,一定要把遗传学研究搞起来!”这次谈话让谈家桢备受鼓舞,也为他的科研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此后,毛泽东多次与谈家桢见面交流。19577月,毛泽东到上海视察,再次与谈家桢见面,在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背景下,毛泽东的话语给予了谈家桢亲切关怀和保护。19581月,毛泽东又邀请谈家桢等人到杭州,在西子湖畔品茗畅谈,毛泽东询问谈家桢遗传学研究的困难,并坚定地表示:“有困难我们一起来解决,一定要把中国的遗传学搞上去!”在毛泽东的关心和支持下,1959年复旦大学成立了遗传学教研室,1961年又建立了遗传学研究所,由谈家桢全权领导。1961年“五一”节前夕,毛泽东在上海再次询问谈家桢搞遗传学的顾虑,谈家桢激动地表达了对主席关照的感谢。这些与毛泽东的会面,不仅让谈家桢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科学事业的重视,也为他的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让他更加坚定地投身于中国遗传学的发展。1974年冬,毛泽东在身体不好的情况下,还让王震给谈家桢带去口信,关心他的研究情况,这让谈家桢激动不已,也更加坚定了他投身遗传学研究的决心。

谈家桢不仅在科研上成果丰硕,还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他说:“我这一生没有金钱,财富就是学生。”他对学生视如己出,悉心指导,总是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在创立遗传学研究所后,他培养出了新中国的一大批遗传学科研顶尖人才,为中国现代生物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认为学生超越老师是对老师的尊重,因为这推动了学术的发展。他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发展机会,鼓励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例如,1994年,86岁高龄的谈家桢坐着十几个小时的长途飞机,到斯坦福大学邀请在那里做博士后的金力回国为遗传学科发展做贡献,金力被谈家桢的真诚所打动,最终全职回到复旦大学,成为遗传学的学科带头人。谈家桢还不顾高龄,远访北美、欧洲各国,邀请知名科学家来华讲学,并推荐大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去国外访问、进修和合作研究,为中国遗传学领域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先进技术的人才。

谈家桢先生的一生,是为中国遗传学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他从战火纷飞中回归祖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研究所和必赢net.95。他为中国遗传学事业倾尽了心血,使中国的遗传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渐走向世界前列。他的一生,也是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携手共进的一生。在中国遗传学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期,都离不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与支持,而谈家桢也始终坚定地与党站在一起,为实现国家的科技振兴而努力奋斗。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要坚定理想信念,勇于追求真理,以谈家桢先生为榜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学习感悟:

参与党史中的生命科学史微宣讲拍摄,以讲述者身份走近谈家桢先生波澜壮阔的人生,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拍摄实践,更是一堂生动的精神成长课。

筹备期间,我反复研读谈家桢先生的传记与史料,从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摩尔根潜心研究,到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归国;从顶住压力坚持学术真理,到在特殊年代依然心系遗传学发展,先生用一生诠释了科学家的赤子之心。当我在镜头前讲述他为培育新中国遗传学人才,白手起家组建研究团队,甚至将珍藏的科研资料无私奉献给国家时,自己也被这份纯粹的家国情怀深深感染。拍摄过程中,团队成员为还原历史细节反复打磨脚本、调整讲述节奏,让我看到集体对科学精神与红色基因的敬畏与传承。

此次活动,不仅让我深刻理解了党史与生命科学史交融的时代意义,更让我意识到,谈家桢先生等先辈留下的精神财富,既是激励当代青年突破创新的动力,也是指引我们在新时代征程中勇担使命的明灯。未来,我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学习与实践,让科学家精神在传承中焕发新的光彩。